洪泽网

 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搜索
查看: 190|回复: 1

洪泽古灌区新近入选 江苏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增至3座

[复制链接]
发表于 2023-11-13 10:31:41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  千年“活宝贝”汩汩润良田
  11月4日,2023年(第十批)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公布,江苏洪泽古灌区入选。加上去年入选名录的兴化垛田灌排工程体系、前年入选名录的里运河—高邮灌区,“鱼米之乡”江苏已有3座世界灌溉工程遗产,约占全国相关遗产总数十分之一。
  我省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有哪些共同特点?保护性利用现状如何?申遗成功后又有哪些变化?记者就此展开调查。
  共性——
  历史悠久,属于“活态水工遗产”
  根据国际灌排委员会申报基本要求,遗产申报必须具备两大前提:第一与年代有关,要求工程历史至少在100年以上;第二与作用相关,简言之,申报对象可以是一切为农业用水服务的工程设施。
  水利界人士总结认为,我省入选名录的工程具备三大共性特点:一是水利工程相关建筑保存完好;二是仍在使用,属于“活态水工遗产”;三是工程建设本身要能体现一定治水发展理念。
  “正是因为拥有相对完好的水工遗产建筑设施,这些设施千百年来从未弃用,里运河—高邮灌区在2021年凭借‘河湖水系沟通典范’这一优势‘过关斩将’,成功入选名录,成为全省首个水工领域申遗成功的案例。”高邮市水利局副局长李江安说。
  里运河—高邮灌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主体为3个古闸口——始建于1740年的车逻闸、始建于清顺治十年的界首小闸和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的子婴闸,三闸保存相对完好,位于里运河与高邮灌区中间,由南向北依次排列,眼下仍用于调节运河水量,便利漕运、防汛排涝、引水灌溉,确保河湖安澜、灌区丰收,成就“鱼米之乡”。得益于这3个古闸,高邮湖、里运河和高邮灌区之间,至今仍保持着“灌溉与漕运”“灌溉与防洪”两大动态平衡。
  相较利用河湖水系进行农事活动的里运河—高邮灌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,去年入选名录的兴化垛田灌排工程体系,是全球唯一、里下河腹地独有的古代高地旱田灌排工程体系。
  而江苏洪泽古灌区使用历史最早可追溯至东汉时期,更是地处淮河下游低洼地带、将防洪与灌溉功能有效结合的代表性水利工程。“作为洪泽古灌区挡水工程组成部分的洪泽湖大堤,同样是目前在用的中国古代最长堤坝,并作为大运河重要节点入选世界遗产。”淮安市洪泽区水利局局长袁安全说。
  洪泽古灌区也是古代水库蓄水灌溉工程的杰作。“洪泽湖大堤石工墙使用千斤条石270多万块,蓄水规模在明代即达10亿立方米,创造了直立条式石工墙、坦坡防浪、闸坝泄洪、三合土防冲等技术,在当时是极大的创新。”袁安全娓娓道来,源自三国、唐代和清代的5条灌排河道遗存,34块石碑、300多块石刻以及滚水坝遗址、决口遗址,延续118年的滚水坝运行纪录和连续127年的水位观测纪录……洪泽古灌区工程遗存蔚为壮观,具有极高的遗产价值。
  “我省3座灌溉工程遗产,共同体现了从古至今勤劳的人民协调黄河、淮河、运河关系的洪水管理智慧。”省水利厅农村水利与水土保持处处长沈建强分析,3座灌溉工程遗产均是当地先民在与水患灾害抗争过程中形成的产物,在灌溉与排水工程史上有重要的地位和独特的代表性,具备极高的历史、科学、文化价值。
  起点——
  放大影响力,借遗产牌打出新品牌
  申遗成功,但不能“一申了之”。
  “申遗成功给高邮注入难以想象的人文内涵。”李江安说,也因此,高邮灌区相比普通灌区多了一层游学功能,“结合农文旅和‘水韵江苏’品牌,彰显自身历史底蕴,文化因子已经贯穿灌区建设管理全链条。”
  申遗成功两年来,高邮围绕里运河—高邮灌区灌溉工程遗产,着手制定保护利用规划,明确不论如何建设,“保护性利用原则都不能被僭越”。高邮在保留水工遗产原始外观的前提下,尽量加固结构,适度增加智能远程操控设施,确保保护优先,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。
  在保护性利用的同时,放大申遗成功带来的文化影响力。里运河—高邮灌区打造“1+3”展示群:“1”是一个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展示中心,“3”是围绕3个古闸口各建1个现场遗产点公园。最近,车逻闸现场遗产点公园建设有新进展——11月6日,建设项目顺利完成招标。
  兴化垛田灌排工程体系的保护性利用启动更早。2014年,兴化制定出台《兴化垛田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规划》,划定生态保护红线,垛田保护逐步受到人们重视。2021年,立法层面又取得重大突破,《泰州市垛田保护条例》于当年实施。
  在充分保护的大前提下,“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”“世界灌溉工程遗产”构成的“双遗产”头衔,成为兴化垛田发展的金字招牌。去年申遗成功后,《兴化市文物保护奖励办法(试行)》出台,为珍贵的水工景观保护性利用设置屏障,进一步推动垛田历史文化内涵的挖掘,梳理其价值体系内容。兴化积极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与全域旅游创建多方位深度融合,打响遗产品牌之余,将兴化垛田打造成兴化文化旅游新亮点。
  功能——
  造福农业发展,水工遗产主要作用不减
  “虽然打造旅游项目旨在放大灌溉遗产的文化影响力、提高地方收入和地域知名度,但灌区主要作用仍在农业。”水利界人士不约而同给出这一结论。
  “3座入选名录的灌区推动专业管理、多方联管、群众参管,由灌区管理处作为专管机构,负责灌区用水计划、水量调度、管理考核等工作。”沈建强表示,各灌区也在不同程度运用现代科技践行千年前的治水理念——“防不足、泄有余”。
  河海大学农业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代小平,以洪泽古灌区为例,给出一组展现水工设施重要性的数据——
  洪泽古灌区自三国至今,持续发挥灌溉功能,灌区灌溉面积48万亩,主要作物为稻麦轮作,年产量近5亿公斤,是苏北地区农业生产的重要保障。
  “这些古灌区自建成之日起,就一直发挥灌溉作用。”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高俊峰说,脱胎于古灌区的农业生产方式和当前的水环境、水生态治理修复相结合,使得古老文明得以发挥更大效用。
  新老结合,离不开灌区改造。“2021年,高邮灌区入选‘十四五’国家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项目。”李江安介绍,当时入选该项目的省内大型灌区一共有8个。
  再往前推,跨越千年的高邮灌区早在2000年至2010年、2016年至2020年,共用15年开展“国家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”。得益于在保护基础上不断更新,这座历史遗存的“老身板”迸发出令人难以想象的“新活力”——
  高邮灌区小麦、水稻等主要粮食作物总产量,由2000年307707吨提升至2020年498485吨。衡量大型灌区改造效益的“灌溉保证率”“灌溉水利用系数”等指标中,“灌溉保证率”从2000年之前的75%跃升至眼下的90%;“灌溉水利用系数”由早前的0.48提升至近期的0.61,超过国内大型灌区平均水准,大幅提升了引水灌溉效率,降低了渗漏、蒸发带来的水量损耗。
  高邮城南经济新区车逻镇勤王村村民李在斌,就是受惠于灌区改造的一员。他指着田间水渠的潺潺流水感慨:“是这座老祖宗留下的‘活宝贝’,给庄稼生长提供了水源,养活这么多人,了不得!”

 楼主| 发表于 2023-11-13 10:33:51 | 显示全部楼层
  保证农业生产的同时,灌区现代化建设也要注意保护灌区水环境、改善灌区水生态。“我们采取‘人防+技查’模式对垛田进行保护。”兴化市河长制办公室信息科科长宋怀兵介绍,“人防”即通过网格化“一河(湖)双长”进行管护,聘请属地村干部为网格长同时也是河(湖)长,对辖区进行日常巡查管护,并将巡查情况及时利用巡河终端进行上报,发现问题第一时间解决。“技查”即一方面利用卫星和无人机航空遥感监测,定期不定期对重点区域进行比对,若发现有侵占、围垦、违建等现象,及时进行交办、处置;另一方面,利用高空视频监控进行24小时监测,重点查看河湖水环境状况,发现水花生、水葫芦等漂浮物有聚集淤积情况,及时交办、清理,确保河道畅通,保障生产生活和旅游发展需要。
  通过保护性开发,遗产成为一种“生产力”,让当地居民鼓起“钱袋子”。“每亩垛田每年可生长蔬菜3茬,兴化垛田蔬菜年总产量约50万吨、总产值超12亿元。”兴化市农业农村局四级主任科员姚志刚介绍,受益于垛田灌排工程,香葱等鲜活蔬菜的生产端沿产业链派生出61家脱水加工企业,带动2.6万人就业,年销售额42亿元。“水工遗产成为带动农业发展、增加就业、致富百姓的保障,同时也是美丽乡村、幸福家园建设的重要载体。”姚志刚说。
  未来——
  古为今用延绵不绝,让遗产焕发新能量
  古为今用,水工遗产的灌溉功能仍在发挥重要作用,治水理念与相关技术也在延绵迭代。
  “洪泽湖大堤给石工墙装上缓冲带,减少洪水对大堤的冲击力,就是最早的‘坦坡防浪’,当今的一些水利工程中也有这种技术的身影。”代小平表示,在地势高的地段建造堤防,让洪水从上自然漫溢而过,便形成天然减水坝。当前,相关理念技术仍在国内部分平原灌区使用。“这就是技术古今延续、不断迭代的生动体现。”
  据高俊峰介绍,兴化垛田灌排工程体系中,现代化改造是一方面,搁种法、戽水、罱泥等传统治水与耕作相结合的方式仍被保留下来,在千年传承的基础上,改良并沿用至今。
  江苏水网密布,还有哪些灌溉工程符合世界遗产申报标准?记者了解到,位于南京的胥河古代水利工程基本符合申报标准,是2024年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“有力竞争者”。
  记者还获悉,随着各国的申报积极性持续攀升,国际灌排委员会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重视和要求也随之提高——一是希望通过评选,进一步了解灌溉工程可持续运行原因,起到更大的科普教育作用;二是允许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进行更新改造以提高输水配水效率,但要求每5年上报一次遗产状况,说明遗产当下和未来面临的风险以及保护开发利用情况。
  如何更好地保护与利用全省水工遗产?沈建强表示,水利部门将进一步梳理省内古灌溉工程,系统排查沿线水利、自然、文化遗产,建立省级灌溉工程遗产保护名录、标识体系、基础数据库,打造网络信息平台,并深入挖掘相关工程的历史、文化、科技以及景观价值,大力弘扬治水文化,以情感人、以事育人、以文化人,让各类遗产充分焕发新能量,助力民生发展与乡村振兴,造福一方水土。(洪叶 李睿哲 程晓琳 梅剑飞)(新华日报)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QQ|手机版|湖畔家园 ( 苏ICP备14038674号-4 )

GMT+8, 2024-11-23 19:14

Powered by Discuz! X3.4

© 2001-2023 Discuz! Team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