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融媒体记者 唐筱葳 通讯员 李国成
日前,我市出台《淮安市生态环境要素保障重大项目促进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》,将建设项目是否符合环保要求、能否做到清洁生产、主要污染物的达标排放等作为项目招引、建设的重要标准,全力提高环境资源配置效率。这是我市多措并举筑牢生态环境保护屏障的又一成果。近年来,我市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,加快推进绿色发展,推动形成了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和谐共生、相融互促的良好局面。
污染防治攻坚深入开展 打好蓝天保卫战,全面落实“点位长”制,持续推进秋冬季空气质量改善“六大行动”,出台扬尘治理“红黑榜”制度,2018年以来,PM2.5浓度下降了31.6%,优良天数比率提高13.6个百分点。
打好碧水保卫战,创新建立河长制、湖长制、断面长制“三长一体”机制,城市建成区51条黑臭水体完成整治,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连续7年100%达标,提前完成长江流域禁捕退捕任务。
打好净土保卫战,开展重点监管企业、园区周边土壤和地下水监测,全市贮存危险废物比2018年底削减52.87%。
环境突出问题重拳整治 聚焦交办问题抓整改,基本完成中央、省环保督察及“回头看”反馈问题、交办的重点信访件整改任务。
聚焦监管执法抓整改,深入推进环保执法与刑事司法有效衔接,建立健全环保失信企业联合惩戒机制,2018年以来,下达环境违法行政处罚2922件。
聚焦压实责任抓整改,出台《淮安市污染防治工作问责暂行办法》,市纪委监委开展嵌入式督查,2018年以来全市环保责任追究294人。
绿色转型发展步伐加快 积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,着力培育绿色食品等“333”主导产业,完成60万吨水泥(粉磨)、120万米印染、10万吨钢管加工等低端低效产能化解。
扎实推进化工行业整治提升,取消洪泽化工集中区等4个园区化工定位,关闭化工企业141家。
切实加大降碳减排力度,完善能源“双控”机制,强化“两高”项目管控,完成709家“散乱污”企业整治,获批新能源示范市和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市。全市单位GDP能耗五年降低21.93%,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32.21%。
生态保护修复全面加强 严守生态保护红线,划定生态空间管控区域11类56个,总面积占国土面积的21.34%,全面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制度,林木覆盖率增至24.17%。
推进美丽淮安建设,规划建设大运河百里画廊,优化提升古淮河、盐河等滨水空间,实施洪泽湖、白马湖等重要湿地修复工程,钵池山公园生物多样性培育工程入选《生物多样性公约》实践案例。
扎实推进生态创建,积极争创国际湿地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、生态园林城市,金湖县建成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,盱眙县、洪泽区创成首批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区,累计建成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乡镇(街道)68个、示范村(社区)40个。(淮安日报)
|
|